2024年11月27日
第04版:

——古河村六大文化名片简述

经 典 史 话

商汤蓄势灭夏桀

据《拾遗记》载,商氏族始祖契的母亲简狄“桑野之游”食玄鸟遗卵(桑椹)而怀契,商氏族尊桑野(今山西阳城南部)为神社。

夏朝末,国君桀暴虐荒淫赋敛,万民甚苦,国家动荡。商部落首领成汤等密谋,欲推翻其统治。借祭祖之机巡察桑野,沿桑林水(今涧河)来到沁河西岸,看到今东冶镇地域,三面峡谷河流环绕,南有云天山自然屏障,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关隘奇险,偏僻隐蔽,非常适宜建军事基地。于今郎山村东修寨建大本营,大广坪屯兵练武,抓住机遇,与夏军决战鸣条(今晋南)。夏朝亡,商朝兴。

这个历史事件在《商书·汤誓序》中被称为“汤武革命”,开中国历史武力夺取政权之先例。

古河村是商汤起兵灭夏的策源地。

晋豫大道始战国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都平阳(今临汾)。韩王欲取中原,沿沁河修筑兵道,与娘娘带兵南下。韩王翻越峰山(今石柱峰),在上南沟(今古河村委东500米处)歇息,等待从水路而来的娘娘。水军从谷口(古自然庄)上岸,两军在大广坪会师,操练兵马。然后娘娘带水军走沁河,韩王带陆军走白云隘(今大岭头),向轵城(今济源南)进发。开辟出一条晋豫大通道。

古兵道历经完善,明朝王国光重修后成为商道,商贾往来,经贸繁荣。古河村境内十余里,设古河岭、里会腰驿站和十多个店铺。“永泰号”阳济有名望;“万银号”与在湖南做官的阳城籍进士田体清交谊深厚;襄阳府樊氏三省经商定居古河岭;杨郭王张郎等姓分支沿途迁徏。

古河村是晋豫古道中的重要站点。

炼铁重地大广冶

大广坪,方圆数十里,埋藏有丰富的铁矿石,历朝历代官方开采冶铸。后唐“并许百姓随便铸造”,大广坪周边居民家家建铁炉,户户搞铸造,被称为“大广冶”,闻名于世。

古河村南有大广坪,北石柱峰一带是阳城香煤最南界,东中部有大量石灰岩,炼铁条件得天独厚。清朝乾隆年间,神坪庄张立家的“进兴号”是个炼铁大户,南岭上是炼铁厂(现小区处),庄前老沟有煤窑,庄西南山腰有竖井,采用方炉炼铁,从工百余人,修有炉工院,五世办铁厂。积德行善,修庙路桥,办小学堂。驴驮送银两,助修万缘桥(涧坪桥)传为佳话。1958年大炼钢铁,三节岭等地昼夜人潮涌动,炉火通红。沟町铁厂是县办四大铁厂之一。20世纪70年代,公社在老沟办铁厂30余年,全县社办企业中颇有声誉。20世纪80年代初,全村有13个矿洞。1985年成立矿业公司,又建 10座土高炉。1990年在里会腰建两座热风炉,办铁厂15年。

古河村是大广冶地区的炼铁重地。

上党梆子发祥地

传考,郎姓先祖是唐玄宗李隆基梨园中的乐工,后流落民间,世代从事演奏演唱活动,颠沛流离,来到郎家山定居。约明朝中期成立戏曲演唱组织——郎山故事班。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常庆班”巡演山河四省交汇地,驰名遐尔。同治光绪年间,郎小李郎满脸等在曹州府(今菏泽)广丰府(今永年)组班设帐授徒,为枣梆和西调剧种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光绪十年,两个戏班常驻高平,与各班社交流演艺,声振上党。涌现出上党梆子史上最早的三位著名职业演员,并称“三郎”:郎小喜,武场乐工,饰小生,人称“盖州红” “在世罗成”, 徒弟32人,名扬潞泽;郎不香, 饰须生兼净角,人称“老不香”“活大明皇”,称盛上党剧坛;郎发香,饰小旦、正旦、老旦,被称为上党梆子第一位著名老旦演员,1934年至1935年曾到太原演出,载誉而归。非遗保护丛书《上党梆子》记载郎姓名人十多位,全国罕见。

古河村被誉为“戏曲摇篮”,是上党梆子的重要发祥地。

朱总司令《出太行》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总司令在武乡八路军总部统率大军,打击日寇。1939年,山西土皇帝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破坏抗日统一战线。1940年10月下旬,党中央指示朱德回延安并绕道去洛阳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部长官卫立煌谈判。5月初,朱总司令同康克清带警卫人员风尘仆仆日夜兼程,沿交通线密抵阳南,在中共阳城地下县委的秘密联络站——古河村郭甲院住宿一晚。第二天登上大岭头,瞭望太行山重峦叠嶂、巍峨峻秀、大气磅礴,举目远眺滔滔黄河,忆想激烈抗日战场,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激情满腔、赋诗舒怀,写下著名诗篇《出太行》:“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充分体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展示对抗日根据地无比怀念和忧国忧民、争取抗战必胜的伟大胸襟。

古河村是朱总司令抗战时的途经住宿地。

合作生产开新篇

1942年,遭受百年不遇大旱和蝗灾,次年更甚。豫北难民涌入阳南,日本鬼子频繁扫荡,实行“三光政策”,人民生活艰难困苦,严重影响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1943年3月,古河村干部响应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号召,在抗日二区区分委和区公所大力支持下,带头收集粮食废铁干柴等物资,采取自愿入股的方式筹建犁炉,并将产品销往外地,获取收益。组建了抗日县政府成立后第一个合作社(供销社),带动全区抗灾自救和抗战支前运动。抗日二区的先进事迹多次在《新华日报·太岳版》登载。

1951年,古河村响应党中央“走集体化道路”号召,在互助合作基础上率先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省表彰大会上,社长杨逢亮获奖章一枚,集体获奖金500元,购买一部双轮双铧犁。

古河村在社会主义康庄大道上时时走在前。

(郭馨年整理)

2024-11-27 ——古河村六大文化名片简述 2 2 今日阳城 content_6471.html 1 经 典 史 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