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以正风、廉以养德。为全面推动清廉阳城建设,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走深走实,县纪委监委和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创办《清风徐来》栏目,旨在深挖本土资源,厚植廉洁基因,打造清廉地标,弘扬清风正气,让清廉意识融入濩泽儿女的精神血脉,让廉洁文化如春风化雨,成风化人。本报今天刊发第五期,《满门忠烈祭英魂》——走进刘斌纪念馆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回望战火硝烟的年代,无数的革命先烈、英雄儿女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把自己的热血和信仰浇筑成为新中国崛起的基石。一家三代,九名军人,三名烈士,六位英雄,刘斌司令的事迹,已然成为镌刻在新中国历史上不朽的丰碑。
春回大地,草木蔓发。四月的河北镇南井沟村漫山开满了淡黄色的连翘花,这样一个在阳城地图上微不可查的小山村,却走出了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1943年的春天,18岁的刘斌在这里参加了八路军游击队,开始了他壮阔、无悔的革命生涯。
最初,刘斌是跟着自己的哥哥刘渐宽一起加入游击队,战斗中,他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哥哥被日本人杀害。这没有吓倒刘斌,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保家卫国的决心。1945年,刘斌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一刻起,刘斌就认定,党旗指向哪里,他就义无反顾奔向哪里。太原战役、晋中战役、渡江作战、解放大西南战役、孟县战斗、安县战斗、阳城县战斗,每一次战役,都留下他赫赫战功。他所指挥的连队先后被授予“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尖刀插入、战果第一”的锦旗,他个人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从太行山到云南边陲,从滇南到滇西,刘斌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中老、中越、中缅的边境线,见证了刘斌司令员的英勇无畏与信仰坚守。
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风云突变,越南结束抗美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后,把中国视为“头号敌人”,在中越边境,不断进行武装挑衅。在此情况下,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
时年55岁的刘斌,奉命担任前指副总指挥,亲临前线,指挥作战。他的长子刘光随部队开赴前线,英勇杀敌。二女儿刘丰参加了火线救护队,抢救伤员。老伴王昌群参加了支前服务队,服务前线。全家六口人,秉承着一个必胜的信念——为党为国为人民舍生忘死。
在父母的眼中,刘光是很有抱负的孩子,对未来有着美好的向往。打了一辈子仗的刘斌司令员,难道不知道战场意味着什么吗?但在风云突变的年代,刘斌还是把儿子送上了战场。刘光也挺身而出,因为他从父亲刚毅的眼神中,明白他不只是父亲的儿子,更是祖国的战士。
刘光在前线给二姐的一封信上写到:“当然,我们每次过去的都是非常艰辛,非常危险的,其他部队的侦察分队已经伤亡了许多,我们固然每次任务都完成了,也无伤亡,但是每次执行任务的那种艰苦,我是从来也没有经受过的,特别是捕俘,经常是几天几夜不合眼,不说话。饱一顿,饥一顿。元旦那几天我是在越南的孟康县西北侧的山林中度过的,而且一直都是泡在雨水中,尽管如此,我也是在极大的愉悦之中,我觉得我现在非常的幸福。”
战争是残酷的,1981年12月,担任副连长的刘光在执行侦察任务时,为了掩护战友,以身殉国,年仅22岁。
当时他的弟弟刘明已在前线参战一年多,担任尖刀班班长。在刘光的追悼会上,刘明发现了哥哥留下来的三颗子弹。带着复仇的怒火,带着报国的决心,刘明带着哥哥留下来三颗子弹,重返战场。在给姐姐的一封信中,他说到:“我很乐意生活在这里,因为这里是祖国的疆土,哥哥战斗过的地方。还有一点请你们放心,我是革命家庭的后代,是烈士的弟弟,绝不会给家庭丢脸。”
1984年7月,刘明在一次防御作战中,壮烈牺牲。前后不到3年的时间内,刘斌痛失两个儿子。然而,在刘明牺牲仅仅12天之后,刘斌又忍痛将二女婿送上了前线。
面对两个儿子的牺牲,刘斌夫人的王昌群肝肠寸断,但是她说:“他们是我的儿子,但是也是党和部队培养出来的优秀战士,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不怕牺牲,保卫祖国,作为他们的母亲,我值得骄傲。”
哥哥牺牲了,弟弟顶上,弟弟牺牲了,女婿顶上。古有杨家将满门忠烈,今有好儿郎浩气长存。我们不愿提起那段伤痛,但更不能忘记历史。缅怀不仅仅是为了思念,更是为了铭记。漫山的连翘花儿迎着朝阳怒放着青春,像极了英雄为民族为国家无悔的生命。
刘斌先后7次参加中央召开的“英模代表大会”,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共和国强军奠基者”。王昌群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最美退役军人”“英雄母亲”。刘斌一家的英雄事迹,被党和国家、社会各界誉为“满门忠烈”的杨家将。
英雄自有英雄的轨迹,英雄自有英雄的选择。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生死关头,笑对死亡。是什么使得刘斌一家能够慷慨赴大义,为国捐躯呢?我想“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毛泽东主席的这个诊断,就是满门忠烈的答案。
·王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