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学东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这是一个适合出游的季节。带着八旬老妈回老家白桑村去探望多时不见的姑姑,丰富而多彩的沿途风光正契合了妈妈回乡的喜悦。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妈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十多年的教学时光,记忆中村庄生活是“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因此,老人家对日新月异的乡村建设充满了新奇。
家长里短、世事变迁,姑姑的各种资讯吸引着腿脚不灵便的妈妈,赋予乡愁取之不尽的源泉。珍藏在记忆中的人和事在软言细语中被唤醒,逐渐变得鲜活起来。当得知“一滴水工程”重建完工后,作为当年水利建设的历史见证者,妈妈便抖索精神,决定实地观摩一番。
“一滴水工程”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白桑村的村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经过八年的接续,凭着一双手、一根钎,几把铁锤,抡锤打钎,劈山凿石,将“一滴水”引上山,引回村,解决了世代缺水的大问题,经过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后,可谓是家喻户晓,中央电影制片厂还特别拍摄了纪录片《山区人民找水吃》。
车子缓缓离开村子,几分钟就到了“一滴水”旧址,曾经的山沟窄道变成了宽敞的公路,直达出水处。旧址两颗高大的柳树被保存下来,绿冠华盖、迎风摇曳,如同当年的建设者,任凭条件简陋、困难重重,也要矢志不移、自强不息。两位老人回忆着工程的点点滴滴,从缺水而贫到因水而富,成就了眼前这独特的人文景观。
“滴水掀开千倾波,高山产出江南粮”,一滴水井正面的这豪言壮语,隐现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厚重底色。左边墙上的版面详述了“一滴水”工程的始末,把思绪带回到1964年:滴水润万物、水利工程图、工程建设年表、胸怀朝阳向前进、小水做出大文章、积少成多作用大、修渠建池蓄起来、不能让它白流掉、水量究竟有多少、滴水的疑问。这是一堂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课堂,展示给后人的是一部不甘贫穷,不怕困难,苦干实干,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这是全国农村水利建设的一面旗帜,书写下一部穷则思变,励精图治,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创业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一滴水”农民文化活动广场四周鲜花环绕,秀丽宜人,沿山谷在下游汇聚成一池一池碧波微漾的小水库,道路边有田园特色的景观造型,石磨、碾盘、盆景等,与山坡和谐相融,令人赏心悦目。登上高处的休息厅,可以一览“一滴水”渠道风光,犹如微缩的江南小镇。听姑姑说,广场周边的建设用了一个月时间,种花育草美化环境,自然生态越来越好。她和村里的同龄人时不时就到这里来逛逛,回味一下旧时光,年轻时结伴到这里来洗衣裳、种庄稼;年老了结伴到这里来观景赏花,享受生活,话语间是满满的自豪感,心里的幸福不由自主溢了出来。
姑姑感慨着:当年的渠道,是跨过了六道沟,越过了七道梁,才引水上山、引水回村的;而今在旧址上重建,用现代化工程技术,不需要那么多人力,也不需要那么多时间,这种翻天覆地得变化在当年是想都不敢想的。妈妈关切地问道:现在村里的饮用水是靠着“一滴水”解决的吗?姑姑朗声答道:自来水管的饮用水是机井里抽上来的。当年在完成“一滴水”工程的基础上,又钻探一眼深井,在西山和北山顶修建了四个蓄水池,通过管渠相连,深水井与一滴水互为补充,不光是解决了吃水问题,浇地都没问题。已过花甲之年的姑姑,眼睛里透着自信的神采,丝毫没有老年的暮气。
回眸是春,望眼是秋。“一滴水”从上世纪走进新时代,不仅见证了村民的付出和努力,也给村民带来了生活的新希望。淳朴的民风蕴涵着春秋人生、温暖的人情耸立着思想的高峰。在孕育出“一滴水”精神的白桑村,这一点仿佛更为鲜明的体现着,他们在振兴乡村的道路上,有经历中的波澜与快意,有自我的追求与拼搏,更有社会的期望与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