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每年秋收后的秸秆处理是我县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儿。如何让这些秸秆有个“好去处”,既不污染环境,又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河北镇史家岭村吉高云说:“以前我们就是收了玉米要杀秆,往出抱秆,累得很。现在我们把玉米收了之后,有离田机能直接就把玉米秆粉了,随着拉捆拉走了,拉走了能喂牛羊骡马,现在老百姓得劲了,方便了,把草弄走之后干干净净的,随着老百姓就能拿肥料,犁地,种田,很方便。”
事实上,让吉高云感受到便捷的不止是来自于秸秆收获机带来的方便,更重要的秸秆收储站带来的便利。
县农机化服务中心秸秆综合利用站站长李向明说:“这个秸秆收储站承担着河北镇全镇的秸秆收储利用工作,可以达到年收储处理秸秆2000吨以上,实现秸秆的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利用,真正让秸秆变废为宝,达到循环利用。”
我县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下辖15个乡镇、329个行政村,有耕地58万亩,农作物种植面积约45万亩,每年可产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达22万吨左右。近年来,我县持续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扶持力度,累计拿出上千万资金对秸秆还田离田作业示范、收储运示范主体进行补贴,特别是今年被确定为“省级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以来,更是加大了资金帮扶力度,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强力推进,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同时,立足丘陵山区特点,我县还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逐步形成了适合县域特点的“一主两辅”,即以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堆沤肥轮换作业为主的肥料化,以饲料化、能源化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在实施“一主两辅”模式秸秆综合利用的基础上,我县还不断加强秸秆收储运体系的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依托企业、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秸秆收储运市场化经营主体,构建起了全域全覆盖的秸秆收储和供应网络,做大做强了秸秆综合利用平台,打通了秸秆离田利用瓶颈,解决了秸秆从田间到车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到目前,我县共建成1个5000吨乡镇秸秆综合利用收储站,4个2000吨乡镇秸秆综合利用收储站,实施了3个村级秸秆临时堆放转运点示范建设,促进了秸秆离田工作的有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率实现95%以上,其中,离田利用量占到总利用量的30%。
(闫程群 郭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