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起来 梁廷龙
崔松林,1898年9月生,阳城县蟒河镇石臼村人。抗日战争时期,在太岳老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1937年加入牺盟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阳城最早并连任十六年之久的县委委员,被原晋豫区党委书记、太岳区党委书记聂真称之为阳城的“农民领袖”“没有办手续的县委书记”。中共阳城县委在石臼村诞生与他不无关系。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中共阳城地方组织那段光辉的历史。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以“卢沟桥事变”为起点,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8月底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根据国共合作协议,奉命陆续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11月8日太原沦陷后,山西各地旧县政府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土崩瓦解,其县长有的弃职而逃、有的苟且偷生、有的勉强支撑着危局,而以中共地下党员和抗日骨干为主体的各地牺盟会组织,则在共产党的掌握、领导与八路军支持下,在战地、敌后密切配合抗日部队,依靠广大民众,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影响力不断扩大。阎锡山深知唯牺盟会方能维持地方局面,意欲利用牺盟会的力量保全其地方政权。因此,在省牺盟总会的大力推动下,撤职了不思抗日的一批旧县长,任命了由薄一波等举荐的一批秘密共产党员或牺盟抗日骨干出任县长。是月底,共产党员李敏之走马上任阳城县长,成为由我党秘密掌握的抗日政府。中共晋城中心县委随之决定成立了以李敏之为组长的中共阳城县特别小组,以便他们以公开合法身份作掩护,使党在阳城开始了有组织的活动。
1938年2月,日军相继占领豫北焦作、新乡和晋南、上党地区之后,不断轰炸阳城。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八路军驻第一战区长官司令联络处主任朱瑞,为坚持敌后抗战,寻求建立根据地,于2月下旬进抵阳城,说服县长李敏之及县政府,县自卫队600多人一起转移到阳城西南山区横河地区。在此,朱瑞作出了开创以阳城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决策。3月初,按照毛泽东主席的复电,建立了中共晋豫特委,组建了晋豫边游击队。
同年3月中旬,中共晋豫特委决定在下寺坪(今横河中寺村)成立中共阳城县工作委员会,由特委组织部长薛讯(女)兼任工委书记。在晋豫特委领导下,中共阳城工委在全县大力开展建党工作,首先发展了一批苦大仇深、具有坚定革命信念的贫苦农民加入中国共产党,石臼村崔松林成为全县第一批发展的16名农民党员之一。3月下旬,在索泉岭村建立起全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尔后,在党员发展较快的石臼、大宁、东冶等农村相继建立起一批党支部。
石臼支部由崔松林筹建,他与区分委书记杨保林、区长茹玉珍多次力荐20多位贫苦农民入党,得到党组织的批准。三区分委也同时任命崔松林为石臼编村党支部书记。接着,他又深入东冶、涝泉等村发展党员,并相继建立起党支部。同时东南地区的白桑、梁城等村也很快建立了党的组织,与崔松林不时保持着密切联系。
诸如这些,都使崔松林的政治影响在这一地区得到党组织的充分肯定与人民群众的公认。因此,中共晋豫特委根据阳城党组织快速发展状态,决定将县工委改建为中共阳城县委时,选定县委机关设在石臼,由崔松林帮助解决县委机关驻地及其党的干部的生活起居问题。为此,他忙前忙后,奔波劳碌,带领石臼党支部的党员全力以赴为县委的成立努力工作。
1938年5月,中共阳城县委在石臼崔家祠堂秘密宣告成立。县委由刘刚任书记,胡晓琴任组织部长,魏健任县委秘书兼管宣传工作,茹玉珍为县委委员,袁克勤任青委书记,齐云(习总书记姨母)任妇工委负责人,为便于以合法身份公开领导抗日,县委对外称“牺盟工人工作委员会”。
随之,农救会(农民抗日救国会)、青救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救会(妇女抗日救国会)儿童团(抗日儿童团)、民革室(民族革命活动室)等群众抗日救亡组织相继在石臼建立,八路军晋豫边军政干校也由吉德村迁到石臼,县立民革小学也来到石臼“宋江庙”,使石臼成为领导全县民众进行抗日救亡的指挥中心。
是年6月,中共阳城县委在石臼村举行了第一次全委会议,会议分析了抗日形势,研究和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方针和任务。9月,刘刚调离,胡晓琴接任县委书记。
1939年十二月事变中,阳城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1940年1月中共晋(城)沁(水)阳(城)三县工作委员会和三县军政联合办事处组成,统一领导三县的工作 ,不久,中共晋豫地委决定成立以刘锋为书记,徐毅、崔松林为委员的中共阳城(地下)县委,隐蔽活动,保存壮大党的力量。后来人们称阳城革命活动家为南崔(松林)北徐(毅)。5月刘锋不幸被捕,阳城分设阳南阳北两个秘密县委,赵子清任阳南(秘密)县委书记、崔松林为委员,徐毅为阳北(秘密)县委负责人。10月赵子清调离,崔松林孤身挑起县委主要负责人担子之后的一年时间里,阳南地区处于伪、蒋、阎、土匪犬牙交错的恶劣环境中,崔松林以石臼村及自己家为县委机关的主要地下活动中心,积蓄党的力量。在阳城南部地区及西部地区秘密建立了数十个联络点,联络了150多名共产党员,开展了灵活机动的对敌斗争,保存了党的力量,恢复了10多个党支部,使党的地下活动始终没有停止,也为八路军太岳支队1942年南进阳城,把立足点改在南部山区,并很快消灭“张、马”二府,打开我党、我军二创阳城革命根据地的局面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因此,我八路军17团挥师南进阳城时,首先在南部山区开创出一大片抗日根据地,并逐步向广大地区延伸。接着,抗日县政府宣告成立,县大队诞生,各级党组织、抗日区、村政权相继建立,使以阳城为中心的晋豫区抗日斗争烈火越烧越旺,成为埋葬日本帝国主义的一座坟墓。日本侵略者的几次疯狂扫荡均被抗日军民粉碎,1945年4月13日实现了全县解放,南北一统。石臼及其石臼人民为此做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时任太岳区党委书记聂真曾评价说:石臼出了个崔松林,崔松林不愧为一位胆识过人的“农民领袖”。
阳城解放后,中共阳城县委走上执政党地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带领全县人民支持全国抗战和解放战争,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以胜利者的姿态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崔松林历任中共阳城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税务局局长等职。此后,又历任阳城县监委主任、长治专署监察厅副处长、山西省监察委员会监察专员、山西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并多年为省人大代表,1969年冬,在太原病逝,享年80岁。